这几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保障大学生就业”成了很多地方政府工作的重点。公务员、事业单位是不必说了,连很多地方企业也在政策驱动下大幅提高了招聘门槛。流水线打螺丝要大专以上,公司前台要本科以上,35岁以上没处投简历,学历歧视和年龄歧视如此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让人担忧。
“保就业”成了“只保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是会产生严重后果的。
(资料图片)
不能把骆驼祥子的饭碗,硬塞给孔乙己
支持应届生择业时“放下身段”是正确的,但是人为抬高低端岗位的学历门槛,是扶强抑弱,道义上就说不过去。
人家初中生、高中生的选择本来就不多,就指着学历门槛低的劳动岗位捧个饭碗。就这么点卑微的生计,还要拿去保障高校应届毕业生,情何以堪,于心何忍?
而且,把“骆驼祥子”的人力车,硬塞给“孔乙己”,这能拉好车吗?现实情况是,即便就业形势不佳,高校应届毕业生的职业规划、薪资预期,都比较高。让他们去流水线打螺丝,能安于其位吗?体力劳动岗位不需要很高的教育水平,但也有劳动习惯的适应要求,也相应的社交生态。
让孔乙己拉车,肯定不如骆驼祥子。“孔乙己”不情不愿地加入到“短衣帮”的队伍里,他不舒服,王胡小D也难受。
引导、鼓励工厂招大学生打螺丝,不是埋汰了大学生,而是对体力劳动岗位的轻视。
过去很多制造业企业、流水线工厂不愿意招收高学历的,未必是用不起,而是真的用不上。让学校里散漫惯了的大学生从事单调重复的体力劳动,既是为难他们,也是为难老板。
干得不高兴了,跑路是轻的。严重一点的,给这些小老板们“整顿职场纪律”,举报打官司的草错猛如虎,有理没理都经不起折腾。
因此,政策不应鼓励用工单位人为抬高招工的学历门槛。把骆驼祥子的饭碗转给孔乙己,并没有增加就业机会,只会增加社会成本。错配资源的成本损失,甚至比资源闲置更高。
用力过猛,造成系统性冲突
保就业无疑是正确的,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是就业市场的重要部分,政策保障也是应有之义。但是,“保就业”不是只保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保障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不能用力过猛、过激。
社会是个有机体,没有哪个人群是孤立存在的,公共政策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政策执行变形、过激,轻则按下葫芦浮起瓢,重则解决问题的代价比问题更严重。
保障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人为加剧就业市场的年龄歧视,后果很严重。“35岁”红线栏住了70后、80后的就业,会造成连锁反应。
首当其冲的是40万亿房贷。70、80是房贷还款的绝对主力。如果他们的就业不稳,拿什么还房贷?
70后、80后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他们陷入长期失业,家庭经济的顶梁柱塌了。由此衍生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一大堆。
70后、80后的职业处境,凸显了“政策打架”的撕裂。为了稳社保搞延迟退休,这代人要准备活到老干到老。可是,一旦失业了,却被“35岁”的年龄红线卡死。这到底是让他们干,还是让他们不干呢?
同样的政策撕裂还有地方政府、事业单位扩招。财政吃紧,减员增效控制财政铁饭碗的规模。但是,为了保障大学生就业的扩招,又要把铁饭碗做大。这到底是紧财政,还是宽财政呢?
财政事业编扩招大学生,非但不能减员,也未必能增效。行政管理,尤其是基层治理,更需要的是深谙世故、人情练达的社会经验。大学才出校门就进衙门,“一张白纸好作画”并不是优势,反而会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天然缺陷。
实际上,社会治理成熟的先进国家中,公务员招收的年龄层次、学历水平都是多元的,应届毕业生千军万马考公的景象十分罕见。即便是“官僚精英主义”极为盛行的日本,地方基层公务员的学历门槛也不高。
保障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的过度操作,造成了系统性冲突的风险。多项目标冲突的政策齐头并进,造成了进退两难的困难局面。问题的根源,是对就业问题复杂性的认知不足。
保就业没有捷径
就业具有双重属性,既是宏观经济的生产要素,也是个体追求的社会资源。其中,生产要素是根本性、决定性的。生产要素错配导致经济运行效率降低,资源属性的含金量也会急剧下降。改革开放前的大锅饭时代,人人有编制,但是普遍贫困谈何含金量?
因此,保障就业必须以市场机制为主,而不是行政主导的分配。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保障,也不可能绕过市场。强扭的瓜不甜,过度保护、强行干预的效果并不理想。
202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第一年的岗位流失率高达50%,第二年更是高达75%。勉强“塞进”就业率数据中的就业,保质期很短。为了纸面上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数据付出很大的社会代价。
这种过度保护的“数据业绩”反而会误导就业预期,这是导致中国家庭的教育投入比重畸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很多家长学生看纸面上的数据,笃信学历的敲门砖效用。直到学成走出校门时,才发现敲门砖不给力,陷入深深的焦虑。
与其数据拱虚火,还不如真实呈现事实。市场供需的信号越真实、越及时,家长和学生的预期调整就越准确。这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之下,尤为重要。普通家庭的资源有限,何必为一张不值钱的文凭过度投入呢?高校学生越早对就业市场的形势有准确的预判,才能调整个人预期匹配真实的市场需求。
归根结底,保就业没有捷径,发展经济、增加有效就业岗位的唯一正解。分配手段解决不了供给不足的问题,拆东墙补西墙提供不了有效保障。把骆驼祥子、叔伯阿姨的饭碗分配给高校应届毕业生当“保障”,谁来保障他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