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讯正文

线上祭扫还能充值打榜?“云祭奠”应加强监管-每日报道

2023-04-05 06:02:05 海报新闻

清明节是传统的祭祀节日,慎终追远、缅怀先人、寄托追思,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举行祭祀活动,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增强家族乃至整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023年4月4日,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何坊街道的青年干部参加网上祭奠英烈活动。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资料图片)

传统的祭祀方式焚烧纸钱、烧香化烛、燃放鞭炮等,不仅污染环境、影响他人生活,还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更与现代绿色环保的理念格格不入。近年来各种形式的节地生态葬也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人们也更愿意弘扬“厚养薄葬”的传统美德。此外,囿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一些人亲临现场祭扫确实有心无力,所以近年来,网络祭祀逐渐成为群众表达哀思的重要方式。

图片来源:海报新闻

日前,中央网信办、民政部发布关于规范网络祭扫秩序倡导文明新风尚的通知。通知指出,网络祭扫平台应积极倡导移风易俗、文明祭扫,合理设置祭扫用品和服务项目,不得打着“纪念亲人、祭奠先烈”的幌子,巧设名目收取高额服务费、售卖豪宅文玩等导向不良网络纪念品,严禁设置“香火”排行榜等诱导充值的功能。

网络祭扫平台开辟“云祭奠”新途径

“绿色缅怀,永久传承”“让思念没有距离”“安放亲人思念的地方”……近年来,网络祭扫平台为公众开辟了一条“云祭奠”途径。

在平台上,用户可以为逝者创建纪念馆,其界面与现实中的灵堂高度相似,正中为逝者照片,下方的供桌可以陈设花圈、香烛、食品等电子祭品,创建者还能上传逝者的生前事迹、照片、视频等以供缅怀。

“妈妈,突然想你了,希望你现在好好的。”“为您点亮思念的烛光,烛光里有我们对您深深的思念和永久的牵挂。”在纪念馆的留言区,晚辈缅怀长辈的音容笑貌,学生回忆恩师的教诲,逝者的亲友用文字留下浓浓的追思之情。

在网络上开辟一处追思逝者的空间,这种新的祭扫形态吸引了不少用户。

根据某平台的公开使用数据,用户已在该平台创建了12万余个线上纪念馆,祭奠次数超过720万次。一位网友在祭拜亲人的纪念馆留言区写道:“晚辈网上祭拜先辈,既是特殊时期特定条件下缅怀追思的形式,也使先辈享受到了如今社会科技进步的福音。”

电子祭品“打榜” 甚至有“豪华区”

为逝者供奉祭品,是一贯的传统,但当祭祀转向线上,电子祭品不仅被明码标价,还衍生出了“香火”排行榜。用户购买以图片形式呈现的鲜花、香烛、花圈等电子祭品后,它们便被放入“灵堂”。

图片来源:网络

在一款软件中,充值1元钱购买的“长生币”,可以兑换10天的莲花灯供奉,或供奉7天的“全素套餐”,还可以选择购买包月会员,在期限内免费使用所有产品。

相比之下,另一款“云祭奠”软件的电子祭品则更加现代化,价格也更昂贵。玉手镯、液晶电视、冰箱等物品供奉7天需要花费18元,“豪华区”还提供高级游艇、豪华别墅、私人飞机等,甚至向逝者鞠躬、跪拜等礼节也包括在内。

图片来源:网络

网络祭祀既便利可行,又节省时间和成本;既能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又能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当然是一桩好事。但是,在利益驱动下,一些网络祭祀乱象也随之而起,如设置“香火排行榜”,诱导祭扫者充值打榜;如把网络游戏、直播的“规则”引入祭扫活动,一辆“豪华轿车”88元,一个“至尊纪念馆”一年收费588元,无疑就是在“唯利是图”;还有“活人被祭拜”“随意立网碑建网墓”等问题……种种乱象让本应严肃的清明传统跑偏变味。

活人被网络祭奠?平台要有审核机制

“云祭奠”平台的火爆也带来了隐忧。在纪念馆内被纪念的,是否是真正的逝者?去年,一则“人还活着却被网络祭奠4.3万次”的新闻登上热搜,当事人并未去世,却被人编造了“遇难故事”,个人信息、生活照等也被放入“网络灵堂”。

图片来源:网络

据报道,记者先后尝试在5款“云祭奠”平台创建纪念馆。虽然多数软件会弹出提示,告诫用户不要恶搞或为生者建馆,但记者随意填写相关信息,并选择一张卡通图片作为“逝者”头像,点击提交后便建馆成功。仅有1款明确表示建馆需经后台信息审查,用户应填写逝者真实信息并上传逝者上半身照片,而在记者提交信息后,平台也未联系本人核实或要求提交相关证明,半天后即显示建馆成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网上祭祀应守法、遵守社会底线

“为生者设立‘网络灵堂’,属于严重的侵权行为。”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律师葛磊表示,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行为人应当立即停止侵权、消除负面影响,为受害者恢复名誉并赔偿精神损失;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还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平台运营方若存在未履行审核义务、未落实注册用户实名认证等情形,导致实际侵权人认定难,也应承担相应责任。

祭祀的关键在于内心的虔诚情感,网络祭祀应是一种诚意的表达,跟流量多少、花费多少并无必然联系,既不能搞道德绑架,也不能搞捆绑销售,这是常识,也是底线。

法治时代的基础是需要完善相关法规。2018年,民政部公布《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这一法律虽然提到了网络祭扫等追思活动,但基本上限于鼓励倡导。

对相关行为的整治,目前只能依靠《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英雄烈士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这般现实下,法律法规的完善,的确需更进一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上祭祀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之举,但也必须严格遵守社会底线,当其意图超越底线时,就应该对其进行规范管理。

此次中央网信办、民政部发布关于规范网络祭扫秩序倡导文明新风尚的通知是对网站平台规范祭祀流程管理、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优化访问和举报功能等作出要求,监管部门主动出手,人民群众要积极配合。

让“清明”成为清明节的永恒标签,无论是网上还是现实,都该如此。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陈凤祁 综合自共青团中央、京报网、新闻晨报、海报新闻等)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动态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