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九成注册制公司选择上市标准一 牛股“双高”特征明显
证券时报记者 张娟娟
新股注册制实施以来,新股公司可选的上市标准更加多样化,不同板块、不同上市标准的新股公司亦呈现出不同特征,新股上市后不再呈现“套路化”的上涨行情,新股破发成为常态。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及2023年以来,新股首日破发率均超过20%,投资者闭眼打新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资料图】
多数公司选择上市标准一
在注册制的规则下,拟上市公司通常会根据自身财务指标、预计市值、研发投入等因素综合评估,选择对自身最有利的上市标准。
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2019年7月22日以来上市的1100余家注册制公司(截至2023年7月31日;下同,不考虑上市特殊标准),选择上市标准一的公司占比近九成:其中主板达100%,创业板和北交所均有95%左右选择上市标准一;科创板公司选择标准相对分散,超82%的公司选择上市标准一。
实际上,无论是已上市还是排队公司中,不乏满足多项上市标准的情形。比如先正达由科创板上市标准四转申报主板上市标准三,森泰股份、国泰环保等由科创板转申报创业板标准一。为何申请转板?为何大多选择标准一?
从上市要求来看,除标准一外,主板、创业板及科创板其它标准不仅对预计市值有要求,而且财务方面要求更严格,部分标准对研发、科技含量也有硬性要求。比如创业板上市标准一要求企业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5000万元;标准二、标准三增加市值的要求,以及对企业最近一年净利润或营收的更高要求。
统计显示,财务方面,创业板上市标准二公司上市前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速平均超100%,是标准一公司的2倍多;科创板上市标准四公司净利润复合增速均值超过标准二、三、五公司。
研发方面,创业板上市标准二的公司以医药、计算机等前期需要大量研发投入的科技型企业为主,上市前三年累计研发强度平均11.86%,是标准一公司的2倍多;科创板上市标准二、五公司平均研发强度远超过标准一及标准三公司。
从IPO通过情况来看,以2019年初至今的可统计数据计算过会率(过会家数/(过会家数+被否家数+暂缓表决+撤回家数+终止家数)),注册制以来各上市板块的过会率均超过60%,其中科创板最高,超过75%。
分不同上市板块来看,上市标准一公司的过会率均超过板块整体的过会率。主板上市标准一公司过会率70.13%,超过主板整体3.85个百分点;创业板上市标准一公司过会率66.56%,略超板块整体水平,超标准二1个百分点。科创板上市标准一过会率78.15%,标准二、标准五公司过会率在60%左右。
综上所述,创业板、科创板之所以选择上市标准一,一方面在于这些公司在规模、研发或近一年财务指标不能完全满足其它标准的要求,对比之下,标准一的限定条件相对简单,科创板的科技属性显著超越其它板块,此前欲上市科创板的先正达2020年~2022年累计研发强度4.26%,远低于科创板上市标准四公司的研发强度均值;主板注册制公司均为原核准制下平移的企业。另一方面,注册制下虽可以“宽进”,但严管之下100%的过会并非易事,上市标准一或成为“最优解”。
科创板新股持续性较好
不同上市标准下,各板块新股公司的市场表现如何?
从基本面来看,创业板及科创板上市标准一公司的首发价、首发估值较其它上市标准公司偏低。具体来看,创业板上市标准一公司平均首发价33.35元,平均首发市盈率37倍以下,标准二公司平均首发价52.46元,平均首发市盈率近90倍。科创板上市标准三公司平均首发价20.19元,与主板上市标准一公司基本持平,科创板上市标准二、五平均首发价较高,科创板标准二公司平均首发市盈率超过230倍。特殊标准下,科创板境外已上市红筹股上市标准二公司平均首发价超75元。
从上市后的表现看,各板块新股首日表现整体亮眼,与它们优良的质地有密切关系;但上市次日、第3日(较发行价)以下跌为主,不过第3日股价回调略有放缓,上涨概率较上市次日上升。主板、创业板股次日跌幅较高,上涨股占比不到三成,科创板次日上涨概率35%以上。
按上市标准划分,普通标准下,主板上市标准一公司首日平均涨超72%;创业板上市标准一公司首日平均涨超140%,标准二公司平均涨近86%,上涨概率分别为89.32%、70.59%;科创板除上市标准五公司外,其余标准公司平均涨幅均超过90%,且上涨概率均超过85%,标准二公司首日平均涨幅居首,接近190%,标准一公司平均超130%。特殊标准下,除科创板境外已上市红筹股上市标准二外,其余公司上涨概率均超过80%。
拉长时间来看,科创板新股公司的市场表现更亮眼。数据显示,新股上市首日、5日、10日、22日的收盘价均高于发行价的公司里,创业板上市标准一公司占比5.34%,科创板上市标准一公司占比18.2%,科创板上市标准二公司占比22.73%,科创板上市标准三公司占比居首,达到25%。主板公司首日上涨概率达到100%,但随后几乎全部呈下跌行情,对此有券商分析师表示,主板注册制新股大多属于传统行业,成长性一般,经历了首日的大涨后,出现下跌符合预期。
数据还显示,随着新股上市时间拉长,注册制公司上市初期的上涨概率大幅下降,打新收益存在大幅回撤的风险,投资者应保持谨慎。
业绩与研发“双高”公司表现更优异
如何把握新股投资机会,“牛股”具备哪些基因?
从前文的分析发现,财务良好,且发行价和发行估值偏低的公司有较大概率获得上涨行情。然而,高发行价公司上市后的表现并非完全垫底。投资者热衷打新的原因在于新股上市初期能获得可观的收益。
统计显示,注册制以来,新股自上市首日、5日、10日、22日收盘价持续超发行价股(以下简称持续溢价股,不考虑北交所公司)以科创板上市标准一、创业板上市标准一、科创板上市标准四公司为主;主要分布在电子、医药生物、机械设备、计算机等新兴行业。同期持续低于发行价股(简称持续折价股)集中在基础化工、轻工制造等传统行业。
对比持续溢价股、持续折价股及其余公司的特征来看,首先,持续溢价股平均首发价远低于持续折价股,但超过除去持续折价、持续溢价以外的公司(简称“其余公司”);其次,持续溢价股平均首发市盈率超过持续折价股、其余公司。另外,持续溢价股平均弃购率1.56%,持续折价股平均弃购率接近4.5%,或与发行价较高有关。从业绩增速来看,持续溢价股上市前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速超过持续折价股及其余公司,前者接近49%。
从研发角度来看,虽然并非所有注册制标准对公司上市前的研发有强制要求,但持续溢价股的研发属性明显更胜一筹。统计显示,持续溢价股历年(2016年~2022年)研发强度中位数始终超过7.5%,持续折价股维持5%左右;持续溢价股上市前三年累计研发强度平均超过11%,持续折价股及其余公司均值不到8%。
可见,业绩增速及研发强度“双高”的公司更能经受得住二级市场的考验。
超募越多首日表现越差
除上述因素外,新股表现与募资也有一定关系。统计显示(不考虑定价发行公司),主板上市标准一公司平均超募24.18%;创业板上市标准一公司平均超募29.91%,标准二公司平均超募70%以上,标准一公司首日平均涨幅是标准二公司1.5倍以上。科创板上市标准一公司平均超募22.33%,首日平均涨幅超过130%,标准二、标准三公司平均超募超过40%,其中标准三公司首日平均涨幅超90%,标准五公司平均超募不足6%,系低募公司占比较高所致。
进一步梳理,可以发现注册制新股超募比例与首日涨幅呈强负相关的关系:即超募比例越低,首日表现越好,超募比例过高时,首日大涨概率较低。其中,超募且首日破发公司占比超过17%,低募且首日破发公司占比15.13%。从近一个月的表现看,超募公司上市后20日(较发行价)平均下跌近44%,低募公司平均跌幅不到前者的一半。
值得一提的是,超募公司中具备持续上涨特征的公司占比超过低募公司,前者为13.31%,后者为11.34%。业界认为,超募公司通常预期较好,市场认可度较高,具备持续上涨的潜力;不过,超募公司的平均发行价是低募公司的2.5倍有余,且平均发行市盈率远超所属行业市盈率水平。
基于该背景,无论是投资超募还是低募公司,都需结合其它指标综合考量其后续市场表现。